{{ v.name }}
{{ v.cls }}类
{{ v.price }} ¥{{ v.price }}
我国商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,最早的商标形式是“物勒主名”,即在器物上铭刻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名字。例如,商代的女性军事统帅妇好的兵器上刻有“妇好”两字1。到了西周时期,“物勒主名”逐渐普及,器物上铭刻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名字成为一种常见的做法。
秦汉时期,商标的形式进一步发展,出现了“物勒工名”制度。这种制度不仅铭刻制造者的名字,还用于质量监督,确保产品的质量。例如,秦国的兵器上会铭刻监造者、主造者和工者的姓名,以便追溯责任和保证产品质量。
唐宋时期,商标的形式更加多样化。宋代以前,商标主要有“物勒主名”、“物勒工名”和“物勒地名”三种形式。其中,“物勒工名”制度最为著名,通过铭刻工匠的姓名来追溯产品来源和监督产品质量。这种制度在北宋时期仍然被高度评价,认为能够有效提高产品质量。
明清时期,商标的使用更加普遍。例如,明代城砖上的铭文也体现了“物勒工名”制度。此外,古代文献中还记载了商标的使用,如曹操的《短歌行》中提到的“杜康”商标,展示了商标在文化中的渊源。
近现代以来,我国商标文化有了更为系统的发展。1923年,北洋政府制定了第一部完整的《商标法》,并设立了第一个商标局34。荣氏兄弟于同年注册了“兵船”面粉商标,成为我国近代第一号注册商标。
当代,我国商标法不断完善,商标注册量持续增长。1982年制定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》,1983年正式实施。自1983年以来,我国商标注册量逐年增长,截至2023年底,有效商标注册量达4614.6万件。近年来,商标注册量持续增加,反映了企业对品牌价值的重视。
总的来说,我国商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,经历了从简单的标识到系统的法律保护的发展过程。当代的商标法不断完善,推动了商标事业的发展,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